(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怀化学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 教授 博士 李思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应对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枢纽经济代际更替,打造陆港发展新高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枢纽经济是在创新驱动基础上,围绕枢纽区域形成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是地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集合。怀化是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枢纽城市必然成为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尤其是成为全球性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
从枢纽经济的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怀化国际陆港可以依托交通枢纽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托枢纽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枢纽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聚集满足产业扩张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通过产业生态圈构建,形成供应链支撑下的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衔接、高效协同发展,促进关联产业在枢纽空间上聚集,形成围绕枢纽的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陆港发展新高地。
加快构建陆港为枢纽的供应链体系。发挥怀化国际陆港的枢纽作用,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陆港是在内陆地区创新港口、临港产业发展模式,以在内陆地区形成“大循环”“双循环”战略支点为方向,完善陆港功能和构建陆海双向物流大通道。内陆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地区,不能简单服务于沿海港口和临港产业,必须高起点实现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产业布局发展,把依托陆港构建完整和高效的物流服务链条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以陆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内陆地区物流供应链嵌入产业、消费、流通的质量,加快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价值创新功能,使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适配性更强。通过物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为内陆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降本增效延链补链服务,通过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组织创新,培育内陆地区发展物流网络规模经济环境,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全过程服务成本,增强内陆地区产业布局发展和产品辐射竞争力。
形成以陆港为载体的产业融合发展。以怀化国际陆港为载体,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和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体”。陆港服务需要不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逐渐与制造业建立深度合作。从最初只承担简单的物流运输服务,逐步拓展到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销售阶段,并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信息,优化企业各阶段的产销决策。怀化国际陆港要促进国家物流枢纽与区域内相关产业协同联动和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临港工业的培育,利用怀化本地优势以及国际陆港的枢纽作用,依据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联系,将企业、供应商以及相关产业和组织机构,在特定的区域形成集群,从而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产业融合体,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陆港物流与产业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助力。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陆港建设。怀化国际陆港可以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积极推动业务管理转型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数字化为陆港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支撑,也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智慧陆港通过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个功能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与决策共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形成更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更具便利的营商环境,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怀化国际陆港应更加关注智能技术在协同共享上发挥的作用,通过重塑产业分工、再造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形成高效、协同的新业态,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值、新兴产业模式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以智慧陆港为核心的供应链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