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华为问界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为什么大量问界的工程师都跑小米那边去了?
华为问界雷声大是因为余大嘴和王军的造车路线之争中占据了完全的上风,当时风光正盛。
华为问界雨点小是因为任老爷子重申「华为不造车」,定下的基调,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不把步子迈太大,方可进退张弛有度,互惠共赢,长长久久。
小米或许基于类似营销模式,需要问界的渠道拓展及汽车销售经验,挖掘一部分营销类人才Q&A
(资料图)
By蝈蝈一直都在家
一、华为问界雷声大是因为余大嘴和王军的造车路线之争中占据了完全的上风,当时风光正盛。
智选模式最棒
华为体系内,王军更倾向于huawei inside模式(中等主导权),奈何此模式下极狐(arcfox)销量不给力,2022年全年极狐品牌总销量12623台,而其中又有部分是使用α-OS系统,部分为harmony-OS,真正HI版本销量就更少了。比如极狐阿尔法S,HI版本售价达到了35.63万&39.79万,形象作用更大,走量则不够。
极狐只有高配搭载HI,且价格贵
HI(huawei inside)其他合作品牌比如全系标配HI的阿维塔也没啥特大声响,2022年全年销量只有757台。
阿维塔全系标配HI,奈何销量只有700余台
跟广汽埃安的产品迟迟未能推出,所以HI模式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受阻严重,也严重影响了此模式的话语权。
反观余大嘴倾向的智选车(更高主导权)可就风光无限了,问界系列不论是声量还是销量都风生水起,销量达到了78081台,基本是是HI模式的10倍。
整个合作过程把赛力斯拿捏的非常到位。成功之后,又开始将此模式复制粘贴,准备拿捏江淮(26亿总投资,华为江淮工厂)...
问界系列2022年销量达到78000余台
结果导向来说,成王败寇,那自然是余大嘴心里最美滋滋。历史也总归是成功的人书写的,因此才有了大嘴越来越多的观点,初步来看也是按照这些观点在推进。
二、华为问界雨点小是因为任老爷子重申「华为不造车」,定下的基调,不赚最后一个铜板,不把步子迈太大,方可进退张弛有度,互惠共赢,长长久久。
余大嘴和王军的造车路线之争中占据了完全的上风,从而希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版图,通过华为智选模式占据更高自主权,压榨弱势代工厂,获取更多利润。
显然任正非是希望铁三角更稳固,并不希望某一方面一家独大,希望华为智选、HI、供应商三个维度能回归到均衡状态。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及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分摊更多成本。通过智选赚钱,通过HI提高认知度,通过当供应商走量平摊成本,三条腿走路。当前来看回收成本主要就是三种方式。
① 余承东主张的华为智选,此方式自主权最高,旨在回收更高额利润,还能充分压榨赛力斯这类代工厂的价值。
拿捏赛力斯+奇瑞+江淮,一起努努力贡献20万台
② 王军主张的huawei inside,此方式自主权一般,加上极狐本身销量也不争气,双方姿态基本平等,能回收的利润也就一般。
极狐+阿维塔+广汽埃安,一起努努力贡献10万台
③ 低调姿态的一级供应商模式,旨在服务好那些足够硬气,不愿意出让主权的大车企们,比如比亚迪,大众,宝马等等...尽可能分一杯羹,好歹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摊巨额的研发费。
比亚迪+一汽+上汽+大众+宝马+奔驰...一起努努力贡献70万台。
聚焦到最赚钱的部分,尽可能的合作共赢,才能让企业更长久的发展。
哪怕是HI模式,埃安 vs.华为合作闹掰的事儿,可能就是过于强势,过于激进的缩影。
步子迈的太大风险也比较大,任总可能重点是想拎一拎这些脱缰的野马,避免摊子铺的太大,寒冬中风险变大!
三、大量问界工程师跑去小米?存疑。或许基于同样从手机销售切入,转型汽车销售有一定共性,小米手机专营店+交付中心+授权钣喷中心的模式和当前华为专营店扩大展厅同步销售问界M5等类似,小米需要问界的渠道拓展及汽车销售经验,挖掘一部分营销类人才过去,至于汽车研发类双方应该还是以各自主战场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