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讯息:知知观察·身边的新兴职业(一)|贵阳陪诊师:游走在刚需与质疑中的“临时家人”

开栏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下催生出不少新职业,例如陪诊师、助浴师、哄睡师、收纳师……这些新兴行业,在填补生活刚需空白的同时,也为许多求职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发力新赛道,激活新动能。这些新职业到底“新”在哪?从业者的日常工作状态如何?新职业折射了怎样的社会新需求?近日,知知记者通过跟访,探寻出现在贵阳的这些新兴职业,记录从业者职业生活中的喜悦与困惑。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去医院,家人上班没有时间陪同。”“自己对医院不熟悉,不知道该去哪里做检查。”……

对于去医院就医,不少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近年来,一种叫陪诊师的新兴职业悄然兴起。

记者走访发现,在贵阳也有不少人从事这项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陪同患者预约挂号、取号、排队缴费、取药、送取检查样本、报告等,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需求,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

陈梅

护士转行的80后陪诊师

中午12:50,陪诊师陈梅比与客户约定的时间提前40分钟到达医院。今天,她要陪护一位60多岁的阿姨去眼科复诊,到了医院后,她提前到门诊取了号,再下楼将刘阿姨接上。

陈梅陪护刘阿姨到医院就诊

一下午,陈梅排队取号,向医生解释病情,带领刘阿姨做检查、拿报告、取药,帮助不熟悉医院就医流程的刘阿姨节省了不少时间。在陪诊时,陈梅还需要全程记录医生给患者交代的注意事项,以便转达给患者家属。

刘阿姨对医院就诊流程不熟悉,她的子女平时工作较忙,特向陪诊师陈梅下单,希望她陪护母亲就诊。

“我从一年前开始接触陪诊师这个行业,到现在陪诊了上百位患者。”35岁的陈梅曾是一名护士,在医院工作过2年。陈梅说,自己在医院工作时,经常看到一些老年患者或异地就医的患者因不熟悉就诊流程犯难,于是,她便萌生了成为“陪诊师”的想法。半年前,她从医院辞职,凭借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她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就医手续,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陈梅替刘阿姨预约检查

陈梅说,“今天陪诊的刘阿姨是外地人,因病情比较特殊,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因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她到医院就诊,所以联系了自己陪诊。”

陈梅带刘阿姨就诊,记录下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转告给刘阿姨的子女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在陪诊期间就是刘阿姨的‘临时家人’。陪诊师并不只是陪伴就医那么简单,还要有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了解患者病情,提前做好准备。”陈梅告诉记者。

就诊期间,陈梅替陪诊客户排队

几个月前,陈梅陪诊过一位来医院做全麻胃镜检查的患者,检查结束后,这名患者在休息期间,突然出现心率增快的突发情况。于是,陈梅立即从消化内科跑到急诊向医生说明情况,将患者送到急诊科,最终这名患者转危为安。

陈梅带刘阿姨检查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老年人,越来越多单身年轻人生病时也会购买陪诊服务。在陈梅的陪诊接单中,接待过一些需要麻醉手术或进行检查无痛胃镜等项目的年轻人。

检查结果出来后,陈梅替客户找医生问诊

此外,代跑腿、代问诊、代取药等各类需求也是陪诊师提供的服务项目,正因如此,陈梅的客源也很广泛,比如空巢老人、行动不便人士、异地就医患者、外地在筑的独居年轻人、孕妈、宝妈等都是她的服务对象。

陈梅帮客户取号

陈梅说,很多时候,陪诊师,诊的是病,陪的是心,让患者心灵上得到安慰。

杨再刚

跨行再就业的陪诊师

“杨师傅,最近有时间的话,麻烦帮我去挂号开个药。”这是一位异地患者发给陪诊师杨再刚的微信消息。这样的消息,杨再刚每个月都会收到许多。

客户给陪诊师杨再刚发来代问诊需求

早上7:50,52岁的杨再刚就来到了医院。今天,他要替一位织金的患者代问诊,对方是一位宝妈,她的孩子因调理脾胃,需要在贵阳的这家医院定期开中药,每次往返路费、住宿费高,再加上孩子上学请假不方便。于是,她便找到陪诊师杨再刚,希望能够远程代问诊。

杨再刚等待叫号,替客户代问诊

杨再刚说,一些有慢性病史的患者,需要每月取一次药,但因为远在外地或出行不便,只能委托陪诊师代问诊、代买药、代取药、代邮寄。

杨再刚等待代问诊

外地患者多的时候,杨再刚和他的团队其他陪诊师会轮流前往医院,帮助患者做远程代理问诊,为患者解忧。

杨再刚征求医生同意后,由医生远程问诊

早上8点,杨再刚顺利进入诊室,在取得医生的同意后,杨再刚拨通患者家属的电话,医生远程问诊,调整药方并为患者开药。拿到医生的处方后,杨再刚为患者取药,再到附近的快递点,将刚开的中药寄出去。

杨再刚替客户取药

忙完这单,杨再刚又要继续前往另一家公立医院,为患者取检查报告,办理检查预约等。

杨再刚将药邮寄给省内客户

杨再刚告诉记者,陪诊师陪诊半天收费在198元左右,全天则是298元,取药、取报告、问诊的收费则在50到100元不等。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般情况下,70岁以上的老人和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单独接待陪诊,传染病患者不提供陪诊服务。

杨再刚替客户缴费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52岁的杨再刚之前从事摩托车配件批发业务,但受疫情影响,他的收入锐减,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便在朋友的推荐下,跨行当起了陪诊师。“一方面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到其他人,我很满足。”杨再刚说。

陪诊师

希望给陪诊行业多一点成长空间

在记者跟拍陈梅和杨再刚的两天时间里,记者了解到,一位富有经验的陪诊师,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全程陪诊,他们还能有效“助”诊,提升患者问诊效率。但也有一些患者表示担心:有些陪诊员不够专业反而误了事,或者不够耐心反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收费也可能坐地起价。

“我刚做陪诊师时,常常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的陪诊故事,但收到了很多恶评。有人说我是黄牛,还有人说我是医托。”杨再刚说。

面对一些人的质疑,陈梅说,目前陪诊师在准入门槛、服务流程、争议解决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因此,她希望能够成立一家提供专业陪诊服务的公司,提高陪诊师的准入门槛。她还希望陪诊师能成为一个有“身份证”的职业,有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和流程,提高陪诊师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陪诊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一方面,这个职业的出现,解决了患者独自就医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还帮助患者亲属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存在陪诊师难以获取信任、陪诊师与患者之间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对此,广西社会学专家谢金甫教授认为,凡事要从正反两方面看,陪诊员的出现,会有有利的一面,但也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需要防范,需要有相关部门出面管理。

北京市炜衡(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洋说,陪诊双方属于民事劳务合同范畴,但国家现阶段对“陪诊师、陪诊员”没有准入门槛,部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容易产生个人身份家庭住址信息、病历信息等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另外,由于缺少相应的护师资格,容易在病患突发意外时产生民事纠纷。避免诸如此类问题的发生,行业规范、主管部门的介入尤为重要。

但反观社会发展历程,一个职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发展成熟,需要较长时间的成长和过程。对此,陈梅和杨再刚希望大家正确看待陪诊行业,不妨给市场多一些探索时间,也给陪诊行业多一点成长空间。

职业陪诊赢得信任亟须行业规范

伴随着医院科室分类的细化和预约挂号等服务的推出,让空巢老人、独居人士和异地就医等就医难问题出现,同时也让应运而生的“职业陪诊”行业拥有了一定的生活刚需和市场空间。

“陪诊师”这一职业是顺应当前社会潮流和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新型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准入门槛、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争议解决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在价格收费上也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出现纠纷。此外,患者的诊疗信息被陪诊员基本掌握,如果陪诊员在工作中疏漏,容易造成患者的财产权、人身权和个人信息受到侵害。

目前,陪诊师服务链条趋于完整,推出职业规范已成当务之急,明确陪诊师入职门槛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做好最基本的规范之后,才能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与方式,规范服务项目与收费,统一职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只有让自发形成的服务模式尽快得到规范,方能将这个新兴职业引入发展的正轨。陪诊服务有章可循,才能变得更加安全优质。

我们也期待在市场发展和政策引导的“两只手”推动下,陪诊服务能够迈入规范发展轨道,并不断“进化”,尽快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的良好局面,让优质陪诊服务真正尽己所长,发挥陪诊从业者的社会价值,成为化解“看病难”“就医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力量。

记者、编辑/杨青青

部分综合新京报、中工网、东南网、红网、南宁晚报等

责编/谢茜 审核/王营 终审/刘露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纵横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2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